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ixiaoshuow.com

第四十九章 实用文物(3 / 3)

加入书签

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炅的第三个儿子宋真宗赵恒即位的第五年。”

聂广义答非所问。

聂教授在教课方面从来都是最认真的:“我问的是【请于京城东纽笮维舟以易汴桥】。”

“你让我想一想啊。”聂广义带点抱怨地说:“这都多少年了,也不让我蒙混过关一回。”

“行,那爸爸接着讲。”聂天勤妥协。

“不用!”聂天才向来在学习上是不甘示弱的:“那句话说的事是,宋真宗那个时候,掌管京城内外修缮事务的八作司想了一个法子,把两条小船连在一起,在上面铺上木板当做浮桥,平日里人和车就靠浮桥通行,等漕船一到,就把连接两艘浮桥船的绳索拆了,把船移开,让出水道,让漕船通行。”

“大头解释的比我的教案还详细!”聂教授感叹:“你要是来上课,一定是最好的学生。”

说到这儿,聂天勤就卡顿了。

聂广义为什么没在同济上过他的一节课,原因他们心里都清楚。

“那必须啊!”聂广义适时化解了这种无声的尴尬:“我还不得给你的那些学生们留点空间吗?我就算去上了你的课拿第一,人家也会觉得是黑幕,你说是不是啊,聂教授。”

“这倒也是。”聂天勤释然道:“那爸爸接着和你讲!”

“浮桥的这个想法,是非常前卫,也充满智慧的,在宋真宗那个时期,也确实是比较实用的。”

“但这种实用并没有坚持多久。”

“随着北宋经济的发展,这种浮桥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优先让人通行,漕船就要排队,当然在这种水路被浮桥封死的情况下,小船也需要排队。”

“如果优先让船通行,那又相当于根本就没有桥。”

“浮桥很快就不能给人们提供出行便利了。”

“于是就有了建一座人在上面走,船在下面过的大拱桥的需求。”

“当时所有的人力物力都是向汴京倾斜的。”

“汴梁城的能工巧匠造出什么样的桥,都不算稀奇。”

“《东京梦华录》里面说,汴河【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

“汴河上一共有十三座桥,唯有虹桥蔚为壮观。”

“你仔细看的话,在《清明上河图》里面,就能发现四座桥的。”

“除了虹桥其他都不是那么大型的桥梁。”

“由此可见,实用仍然是那个时代造桥的主旋律。”

“《清明上河图》里面的虹桥,可以说是当时集全国能工巧匠之力制造的。”

“那么万安桥呢?”

“首先它建在深山老林里面,不需要通行漕船,没有做大拱的实际意义。”

“其次,它跨度一点都不比虹桥短。”

“汴京城是什么样的地位?长桥村是什么样的地理位置?”

“试想一下。”

“在最艰险的环境里面,用最有限的成本,创造出最为实用的桥梁。”

“难度是不是比在汴河上建虹桥要大?”

“这是不是才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结晶?”

“这算不算当时建筑学上的奇迹?”

“这难道一点都不值得保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